K31次列车被困于穆沟站 暴雨中,被困的列车与河南山村!
一名穿着红色雨衣的老太太,穿着拖鞋,小心翼翼爬下山坡,拎着一筐刚烙好的饼送到了K31次列车旁。原本困顿的车厢一下子沸腾了,有些乘客从窗口给她递钱,她连连摇头。
7月20日,K31次列车被困于穆沟站。受访者供图
文 | 新京报记者 吴采倩 实习生 张弛 吴静涵 兰涵
编辑 | 左燕燕 校对丨刘军
►本文5473字 阅读10分钟
暴雨还在下,一辆绿皮火车被困在了山沟里。
7月20日,从福州开往洛阳的K31次列车滞留在河南郑州穆沟村站。两旁的山体不断地发生滑坡,泥水一直往下淌,铁轨的凹槽变成了一个个泥黄色的小水池。
900余人在这趟列车上困了48个小时,一度与外界失联。随着等待时间的延长,人们先是抢购食物、排队充电、砸窗逃生,后来又开始相互帮助、分享药品、彼此熟悉。
暴雨困住了K31,也困住了整个穆沟村。
这个小村庄常住人口只有1000多人,藏在一个山沟里。连日暴雨导致山体滑坡,村里断水、断电、断信号,变成了“孤岛”。进村的道路都被大雨冲断了,泥地变成了泥潭。
村书记牛登科忙着抢险救灾,得知K31次列车被困,他动员村民们煮面条、下饺子,前来支援。21日,邻近车站补给的物资也逐渐到位,16辆援大巴也来了。当天下午,被困乘客全部安全转移。
23日下午5点31分,在延误96小时之后,被困的K31次列车终于抵达终点。
突然停下的列车
7月19日下午3点20分,K31次列车准时停靠在郑州站。
天空灰蒙蒙的,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。在郑州上学的大学生曹明在站台上排队,等候上车。这趟车他经常坐,最是熟悉。再过1个多小时,经过2个停靠站点,列车就能抵达终点洛阳站,正好能赶上家里的晚饭。
29分钟后,列车发动了。
透过车窗,雨越下越大,曹明收到了郑州市黄色暴雨预警的短信,他没有在意,以为只是夏天里普通的大雨。
又过了30分钟,列车还没驶出郑州市区,突然“哐”的一声,停了下来。
“因天气原因,列车稍作停留,通行时间另行通知。”车上循环播报着通知,曹明看了一眼窗外,雨幕模糊,车上乘客照常聊天、看书、睡觉。他也耐心等待,“火车走走停停,本来就是常态。”
K31次列车时刻表截图。来源:12306官网
到了饭点,推着装满零食的小推车的列车员穿梭在各个车厢里:“咖啡、牛奶、水果,有需要的旅客吗?”900多人滞留在列车上,推车上的零食很快兜售一空。
餐车里也挤满了人,泡面的香味弥漫开来。曹明也饿了,他买到了车上最后一碗面条。想到今晚可能回不去了,他给家人发了短信,“别等了,明早看看能不能回去。”
晚上8点左右,列车广播再次响了起来,乘客得知了滞留原因:“前方道路坍塌,还在抢修。”
各种猜测在车厢里散开,有人说是前面塌方了,有人说是桥洞塌了,还有人说是洪水把路冲断了。没有人知道具体情况,何时能修好,曹明问列车员,对方也是摇摇头说不清楚。
等到夜里12点,列车还是没开。
最先告急的是手机电量。张乐乐也是在郑州读书的大学生,她买的是硬座,没有充电口。隔壁的餐车倒是有两个可以充电的座位,她加入了排队充电的队伍。曹明比较幸运,他在卧铺车厢遇到了熟人,便留在那休息充电。
夜已深,硬座车厢里,乘客们坐在自己的座位上,仰着头打起瞌睡来。
买硬座的大多是短途旅客,没有带什么衣物。张乐乐记得,有人把座位上的头巾取下来盖在身上,有人不断找值班员调整温度,车上忽冷忽热的。
直到凌晨1点多,列车终于动了起来。
“我当时还很激动,以为夜里就能到家,我还能赶上第二天的工作面试。”张乐乐说。
列车刚开了不到半小时又停了下来,张乐乐打开地图,发现自己停在了一个叫“穆沟站”的地方。这是一个四等停靠站,据说站内只有9个工作人员。
曹明看了一眼窗外,发现列车似乎停在一座山旁边,他没想太多,伴着雨声继续睡去。
郑州铁路官方微博后来发布的通知显示:受河南省特大暴雨影响,郑州至洛阳区间的陇海铁路发生水害,线路被迫封锁。为确保列车安全,福州到洛阳K31次列车20日到达穆沟车站待避。
7月21日,乘客围着列车员询问情况。受访者供图
砸坏车窗的丈夫
7月20日,天亮之后,K31次列车仍旧停在穆沟站。
张乐乐在硬座上坐了一夜,腰疼得厉害。她看向窗外,大雨一夜未停,两边山上的泥土混着雨水不停地往下淌,有些泥沙甚至冲到了车窗上,旁边的铁轨变成了浅黄色的小水池。
她刚想发微信给家人,手机屏幕一黑,没电了。
早餐没有供应,有的车厢连热水都没了,原本要发给旅客的泡面也没了。紧接着,生活用水也越来越少,厕所被限制使用。先是集中用1-9号车厢的厕所,等到实在没水了,再换到10-17号车厢。
厕所的味道越来越重,曹明尽量少喝水,去也只是小便,用完立即离开。网络越来越差,信号也时有时无。餐车里只能用现金买食物,张乐乐没有现金,好在旁边座位的阿姨借了她50元。
中午时分,第一波食物补给到达。在餐厅排队的人比以往更多,大家都担心吃了上顿没下顿,有人用现金买了一箱泡面,越来越多的人囤食物,后面赶来餐厅的人什么也买不到了。
饥饿感越来越强,餐车内的冲突一触即发。
列车长李红伟记得,起初有人抱怨“早知道不坐这趟车了”,后来有人去敲列车员休息室,大喊“车到底什么时候才能走?”还有人扒着车门,嚷嚷着要下车。
列车员只能不停地安抚,“等会儿就开了,等会儿就开了。”李红伟不停地向上级打电话汇报情况,但信号不好,他也联系不上外界。没有接到通知,列车的门不能打开。
时间一点点流逝,确切的消息没有,信号却越来越差。
到了晚上饭点,车内有人已经一天没吃东西,餐车的食物早已售完。
曹明拍的视频显示,乘客将餐车前台的列车员层层围住,还有人站在桌子上张望。列车员在不停地解释:“什么时候有吃的,我说了不算。”涌进餐厅的人越来越多,戴红袖章的乘警连忙赶来维持秩序。
拍完视频,曹明翻开了考研资料,但完全看不下去。他看到一个女孩给家里打电话,崩溃大哭,话都说不利索。有人晕倒,有人发烧,广播里播放着寻求药物和医生的消息,不安的情绪在车厢传递。
这时,突然“哐”的一声,在卧铺车厢,有人拿消防锤砸破过道窗户,直接跳了出去,行李都没拿。
“有人跳窗了”,列车里开始躁动。
曹明看到,一名中年男子将车门上的玻璃砸了,他的妻子已经怀孕,挺着肚子,不能跳窗。他着急大喊,“砸坏我赔,求你们快把我老婆送到医院吧!”
李红伟和乘警赶来劝说,“不能出去,外面有泥石流更危险。”他们劝下这对夫妻,并通过广播寻找医生和食物,被饿坏的孩子得到一桶泡面,头疼的老人拿到了布洛芬,身体不舒服的孕妇也被特别关照。
曹明给发烧的孩子送了酒精湿巾,他主动留了电话给列车长。如果需要采买物资,他可以去帮忙,“毕竟是体育生,还有点力气。”
列车员用木板把窗户封住,顾不上被玻璃划破的手。
曹明想给家人发个信息,但信号太差了。他把手机放在窗边,打算发一条列车上的抖音,“K31最新情况,两边山不太高,安全,随时断网,勿挂(念)。”
21日凌晨3点,曹明已经睡熟,这条抖音终于发了出去,得到了几十条评论和几百次点赞。很多外界的朋友看到他的抖音,给他发短信,他们说已经在想办法了,正在给救援队打电话。餐厅里开始紧急供应米饭。
此刻,微博上关于K31次列车被困的消息登上热搜。更多乘客的微博求助消息发出,消息都有着类似的后缀,“此消息可能是在无信号状态下编辑,待有信号发出。”
7月21日,被困乘客前往救援大巴。受访者供图
助人的村庄
同样发出求助信息的,还有穆沟村。
这个因穆桂英屯兵而得名的小山村,位于荥阳市高山镇西北,西邻暴雨重灾区巩义市。
暴雨不仅阻挡了K31次列车前行,也冲断了穆沟村里的多条道路。有村民在“河南暴雨互助”的话题下求救,“穆沟村整体处于山岭上,进村路段都被大水冲断,全村成为一个孤岛,外部车辆、人员无法进村。有村民失联,请求相关部门协助清通进村路线,提供饮用水、食物等基本物资。”
“我们村在山沟里,很多房子依山而建,现在到处都是山体滑坡。”连日暴雨,山体滑坡导致村民多处房屋坍塌,部分人员受伤。村书记牛登科忙着抢险救灾,村里的受灾群众还没转移完,就遇到了从K31次列车上“逃离”的乘客。
陶静也是“逃”到穆沟村的一员。
21日清晨,雨停了,窗户碎掉的声音越来越多,列车员已经拦不住了。“走不走,走不走?”同伴把陶静摇醒,低声地问。
又有人找到了列车长李红伟,没有收到准确的消息,他也不敢轻举妄动。只好继续苦口婆心地劝大家:“救援物资和大巴都快来了,大家再等等,再等等。”
但没有人知道,列车到底什么时候才会开,等不及的人开始排队跳车。陶静也决定“拼一把”,同行的男生先跳下去,再回头接着她。一个接一个,有200多人从K31次列车跳下去。
下车后,要爬上一个山坡才能进村。水泥路的表层被雨水冲刷后变得十分脆弱,底下的黄土露了出来。乘客们深一脚浅一脚,鞋子和裤子上沾满了泥巴。没走多久,有人告诉他们,前面的路已经被水淹了,他们不得不折返。
这时候,牛登科出现了,他把被困人员带回村里。此时,穆沟村也面临着物资短缺的难题,商店里的食物早已被抢购一空。
但是,得知有人被困在车站后,还是有不少村民带着吃的赶到车站。
7月21日,穆沟村村民为被困乘客煮的饺子。受访者供图
一名穿着红色雨衣的老太太,穿着拖鞋,小心翼翼爬下山坡,拎着一筐刚烙好的饼送到了K31次列车旁。原本困顿的车厢一下子沸腾了,有些乘客从窗口给她递钱,她连连摇头,“不能眼看着火车上的人饿着,一人吃一口也好,我能尽点力就行,不要钱。”
没过多久,这位老人又小心翼翼地端来了一大锅米汤。
被困40多个小时后的第一顿饭,陶静是在一位村民家里吃的。又饿又累的她看到村民端来热气腾腾的面条,还拿出了舍不得喝的矿泉水,她的眼眶湿了,“这个村子还在断水断电,却优先照顾我们。”
陶静想给钱,对方也摇摇手说不要。
凌晨5点30分,列车的又一批补给来了。
铁路部门紧急安排毗邻站(上街车站)抽调9名人员,将30箱水、400个面包、5箱火腿肠等生活物资运送到车站附近,徒步搬运到车站,送上列车。
牛登科也接到协助救援K31次列车乘客的通知。除了提供食物,他让村民请来了村卫生所的医生,帮车上不舒服的乘客做检查,并帮忙联系救援大巴。
“我们是当地人,有啥事还有亲朋好友能帮助。但是他们在这里不沾亲不带故的,人生地不熟,至少不能让他们心寒吧。”牛登科说。
7月21日下午,被困乘客拿着行李下车。受访者供图
回家
食物不再紧缺,什么时候能回家,是乘客问得最多的问题。
“救援的大巴马上就来了。”这句话,李红伟说了很多次,大家都不愿意听了。
直到21日下午2点,李红伟接到了救援大巴抵达的通知,高兴地跑到车厢告诉乘客。刚开始,大家还有点不相信,确认信息是真的后,有人握着李红伟的手,连声说:“感谢感谢,太不容易了。”
李红伟说,被困山沟里48小时,列车工作人员承受着更大的压力。害怕有什么意外,李红伟几乎都没合过眼,他不停地给列车员打气,“要有信心,我们一定能克服困难。”
听到可以下车的消息,张乐乐站起来伸了伸懒腰,“再也不用坐着硬座睡觉了。”张乐乐的家人开车到穆沟村,见到父亲时,她既开心又害怕被骂,“怕他们以后再也不让我出去玩了。”100公里外,妈妈已经做好了烤面筋和小米粥,就等着她。
曹明说,踩到土地的那一刻,“心也放下来了,这回是真的能走了。”
大多数乘客下车后的第一顿饭是在穆沟村吃的,即便村里剩的食物也不多了。
牛登科把被困乘客安排到科瑞仪器厂,那里有一个大食堂。但村里没有电,也没有燃气。村民们架起了柴火,拿出自家剩的食物,在大铁锅里煮起了面条,还有过年才会吃的饺子。
60多岁的吉阿姨平日就在厂里做饭,她干活干净利索,包饺子又快又好。村里受灾严重,她的老伴去帮忙救灾了,一夜未归。听说有的乘客两三天没好好吃饭了,吉阿姨一大早就起床忙活。先是递上了厂里囤的烙饼,“你们先吃,垫垫肚子。”接着又忙活着包饺子、煮面,前前后后大概煮了10锅饺子。
穆沟村是全国“阀门之乡”,年轻人大多在外地办厂经商,常住人口只有1000多人,大部分是像吉阿姨这样的留守老人,自救能力不足。暴雨冲毁了建在山上的房屋和窑洞,很多人无家可归。牛登科把受灾群众集中到村委会,准备把他们转移到临时的安置点。
恰好碰到K31次列车被困乘客下车,在村委会聚集的人们自发帮助被困乘客。村干部举着党旗走在前面,乘客紧跟着步行至村口;有村民开车,护送老弱病残乘客;还有老人踩着三轮车帮乘客拉行李……
7月21日,穆沟村村干部举着党旗带领被困乘客疏散。受访者供图
据郑州铁路当天通报,21日下午2点30分,经地方政府和铁路部门共同安排,16辆客运大巴开到了陇海线穆沟车站附近公路边。在铁路职工、地方公安人员的组织引领下,K31次列车上的旅客向大巴有序转移。根据安排,大巴将按照旅客意愿,分别将大家送往洛阳、偃师等地。
“乘客全部安全、健康地回家了。”李红伟终于放心了,他与40多位列车员留了下来,继续清理列车,做善后工作,第二天才返回洛阳。
平安抵达的乘客不断向穆沟村发来感谢,还有人想要给村里送锦旗,“村民下饺子招待K31次列车滞留乘客”话题登上微博热搜。而穆沟村仍是一座断水、断电、没信号的“孤岛”,对此全然不知。
直到23日,村里才抢修好了一条通往邻县的道路,也短暂地恢复了信号,但水电仍未恢复。面对突然网上涌来的感谢,牛登科在电话中匆忙地说了句,“我们做的只是小事,只要到了穆沟村,就是我们的家人。”
同一天中午,李红伟从洛阳的家中醒来,“好久没睡那么安稳了。”所幸这趟旅程有惊无险,他感叹:“天灾谁也掌控不了,我们遇到了,只能勇敢面对。”
几个小时后,他的“老伙伴”K31次列车缓缓驶入洛阳站,安全“回家”,即便迟到了96小时。
(文中曹明、张乐乐、陶静为化名)
洋葱话题